6月初,接房不到一个星期,刘城(化名)已接到不下20家装修公司打来的促销电话,以及近百条家具家电促销短信,“他们似乎很清楚我的购房情况,甚至接房时间都能精准地说出来。” 刘城的并非个例,很多购房户主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户主信息遭泄露早已是行业“明”规则。(6月13日《新京报》)
正如新闻中报道的那样,相信很多购房户主都接到过类似电话,即使在手机上安装多个拦截软件,也无法完全避免被,简直让人防不胜防。最心塞的是,拉黑的电话太多,让人现在一看到陌生号码,就处于那种接了闹心不接又怕错过重要电话的纠结中。
曾经听到过一个关于信息泄露最尴尬的故事,一位男士刚认识一位,在留电话时发现的电话号码已经被自己拉黑,原来曾经在装修公司工作过,而这位男士就是她曾经 “”过的客户,让人啼笑皆非。那么问题来了,购房户主信息到处裸奔,到底是谁泄露了购房信息,又该谁来呢?
首先来看购房信息如何外泄这一难点和痛点问题。众所周知,购房户主在购房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和开发商签约部门、销售部门签署购房合同时留下姓名、电话号码、房屋面积等信息外,还会给银行信贷部门、物业管理公司、房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可见,购房信息存在多条外泄渠道,风险点不止一处,消费者往往很难找准真正的外泄源头。
既然在制度上无法避免提供购房户主信息,就应该在技术上避免信息外泄。近年来,某企业为解决此类问题,嵌入了某通讯产品中的双向回拨功能,即通过终端发起通话请求,由平台分别向通话双方拨打落地电话,让双方同时接收到呼叫,并进行通话,从而可以避免发布商和购房者信息泄露。采用类似技术的企业不止一家。这无疑更加人性化,安全性更高,更符合用户利益。
在技术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个人信息外泄的情况下,也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利益。5月9日,最高通报了《最高、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是两高首次就打击个人信息犯罪出台司释。根据此次司释,非法获取、出售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可获刑。类比网络安全法确立的网络信息安全主体责任的“谁收集,谁负责”基本原则,凡是收集了购房户主信息的部门都应该负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因此,消费者在遇到个人信息泄露时,应拿起法律武器,自身权益,切勿因为怕麻烦而让信息泄露者逃脱法律惩罚。只有更多的人运用法律手段打击无良商家,才能对他们形成。
此外,门也应该加大此类案件的打击力度,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部门和黑客绝不手软。只有这样,购房信息裸奔的情况才会有所缓解,消费者的生活才会回归安宁。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