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这是现代人才会选择的毕业方式,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毕业旅行这种套,都是古人玩烂了的。
西晋时叫“国子学”,北齐时期改成“国子寺”,最后被隋朝改成“国子监”,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是这叫法,没再被改过;
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今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才有了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在隋唐以前,科举制度还是不存在的事儿,官学定期举行“射策”(把无数个问题写好了反放在桌上,你挑中哪个答哪个)考试,考中了就可以当官,考不中就上补习班复读,下次再考。
古代的职场,还没有像如今一样,对年过35岁的高龄人士充满恶意,所以经常可见白发斑斑的老者上学、考试,汉朝的第十一任CEO汉灵帝还为这些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举办了专门的考试,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唐朝的尹枢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中状元时已经72岁。从学渣到学霸,他不停地学不停地考了40年。
隋唐之后,开始实行国考(科举),国考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口试,其他的帖经,墨义,策论和诗赋,其实就是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
关于科举制度的种种历史,被珍藏在南京的科举博物馆里,它位于夫子庙,整体沉入地下,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地下博物馆。
在这里有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是江南贡院,它建于南宋,明淸鼎盛时期,可容纳二万多名考生,唐伯虎、陈独秀、都从这个超级大考场走出。
但从国子监毕业之后还不算什么,如果想当官,大部分人还是要参加科举考试,只有中举了,才能算是真正的毕业。
科举考试这个正式的“毕业考”前后,古人的“毕业季”各项活动就开始了,从他们离开家乡赴京赶考时开始,放榜后仍迟迟不息。
中举之后,毕业学生首先感谢的自然是主考官,这种形式被称为“谢恩”。在谢恩时,一众毕业生按名次排好队,第一名状元出列致辞,接着大家一一拜见主考官,作介绍并表达感谢。随后,主考官会把这群毕业生带到宰相面前“过堂”。
当然,随着年代变迁,尤其是科举考试增加殿试后,所有毕业生都成了“天子门生”,于是向主考官谢恩之礼也变为向谢恩,由新科状元率领诸及第进士上谢恩表,称为“朝谢”。
古代最出名的“毕业聚餐”应该算是“琼林宴”了。它是当朝CEO专为款待中举的文科学生举行的宴会,因北宋时赐宴地点位于皇家花园琼林苑中而得名,在不同时代又有“闻喜宴”、“恩荣宴”等别称。
此外,毕业生们也会筹办自己的宴会,唐朝的“曲江宴”最有名。曲江宴因设于长安城东南的曲江一带而得名,这差不多是“毕业季”的最后一项活动,所以又叫“离会”。
现代同学AA制,古代也是这样。毕业生聚餐,很多情况下都是每人出份子,甚至连酒具都是自带。与AA制稍有区别的是,有时份子钱并不是平均分摊,比如状元等排名靠前的学子,份子钱就要多出一些。
说起“毕业旅行”,你可能以为这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新鲜词汇。其实早在唐代,“毕业旅行”就已经出现了。
不仅有“毕业旅行”,当时还有专门筹办相关旅行业务的民间组织,称为“进士团”。一群长安的职业者,为毕业生们安排“毕业”之后的种种活动,收取一定费用,当然,这些费用也是AA。
这些“毕业旅行”常在春天举行,因为不像现在一样随处都是一张机票可以到达的远方,他们一般就近选择曲江。
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这些毕业旅行项目不仅了寒窗苦读的压抑,也吸引了长安城中众诸多政商两界的大咖前来围观,不少人打起了给自己的女儿选对象的小算盘,包括。
这样的毕业大Party有时会持续数日甚至月余,此后,毕业生们将接受铨试,准备谱写他们的灿烂篇章。
学而优则仕。古代人“毕业”往往会费尽心思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这些清高,大多都是文人骚客的包装;与万人争过独木桥,“备战国考”的大军其实早在古代就已出现。
明明可以靠才华笑醉人生,却偏偏要考公务员搞得自己郁郁寡欢。为了敲开上流社会的大门,谋取晋身,他不惜两次“倒插门”,入赘了世代簪缨的安陆许府和名门望族前宰相府。
但是,两次入赘也没能实现他的抱负,甚至在六十岁的时候,李同学还跟着永王李璘混,一脚踏进叛军阵营最终。不过,虽坎坷,李同学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学瑰宝。
出生地主家庭的徐同学明明可以靠背景进入工作,整天喝喝茶看看优哉游哉,却偏偏一心一意计划着穷游,想要去看看这个世界。
当然,游山玩水之余,徐同学也不忘做笔记。每到一处,他都记好当地的自然地貌、植被动物、水文气候、经济状况、风俗习惯。最终,《徐霞客游记》一书在千百年来的中华经典图书排行榜上有了一席之地。
我们都知道,唐朝之前,国家高等学府比如汉代的太学,晋代的国子学,毕业后基本都可以到工作,但唐朝科举以后,毕业生要通过“国考”的金榜提名才可授予。所以有了“落榜”一说。
当然,“落榜”的总是比“金榜题名”的多。不过,金子终究发光;只要有才华,落榜也完全可以逆袭。
比如明朝的徐渭徐同学在落榜郁郁寡欢之际就寄情于码字中,写了戏剧《四声猿》。在那个还没有“网红”和“炒作”的时代,徐同学就靠着这部作品火遍戏剧圈。
再比如清朝的蒲松龄蒲同学,“国考”屡试不中在家待业之时,也常闷头码字写狐鬼小说,后来几经增补和修改,结集出版了小说集《聊斋志异》,逆袭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知名作家。
古生后多谋求,如果“国考”不过家里也没什么背景的话,大多还是去谋求比较体面的职业,比如师爷。
要说这师爷虽不是编制,也没什么上升空间,但好歹是地方官员自己出钱招聘而来的幕后参谋,日常工作是协助官员处理政务,算是体面有保障的工作了。而至于经商,在国家“重农抑商”的政策之下,商人地位非常低下,大多考生不予考虑。
沈万三沈同学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主,所以他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要说沈同学最终能一步步拓展他的事业,得益于创业必不可缺的天时、地利、人和。
一方面,元末江南农田水利发展迅速,土地高度集中。沈同学的父亲沈佑作为一名“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的农业专家,对施肥和有效灌溉特别有研究。所以在沈爸爸指导下,沈家耕地的产量总是比别人家的要高,沈同学也在这一优势下完成创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另一方面,自元代推行“诸番商贩,率获厚利”以来,江南的海外贸易异常发达,沈同学便是利用这种优越的交通得以在国内和国外各大城市之间做起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