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计资讯> 文章内容

设计癖 × 指南创新:对话周佚「二次创业和中国设计」

※发布时间:2018-10-24 8:33: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年的 YD 比赛,设计癖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指南创新的创始人周佚作为我们的评委。在比赛进入评审环节之前,周佚应邀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了「设计二次创业、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和设计教育」三个话题。

  周佚是指南创新创始人,拥有超过28年的设计行业及管理经验。周佚曾于 1997 到 2001 年在同济大学任教,1997 年创立上海指南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其公司设计的产品先后荣获iF、红点等国际工业设计大,并于 2013 年成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曾多次被《经济学人》,《Business Week》等一线报道。本人曾被评为《第一财经周刊》中国商业创新 50 人,荣获 DFA 设计大(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大),曾任 2018 iF 评委,被邀请担任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执行总裁,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及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指南创新是一家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领先产品创新公司。 作为 1997 年在上海成立的国内第一批工业设计公司,指南创新在过去 21年的发展中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及中国本土品牌提供了设计相关服务,作品多次荣获红点、iF等国际工业设计大,服务行业覆盖汽车、通讯、家电、医疗健康、快消、工程机械、公共设施等领域,合作企业包括奔驰、 西门子、三星、飞利浦、美国 BD 医疗器械、奥迪、NIO、联合利华、三一重工等品牌。同时,指南创新还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创新产品定务,针对消费升级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新生活方式的整体解决方案。

  【设计癖】:周总,您在设计行业深耕多年,有超过 28 年的设计行业从业及管理经验,从设计到创业,从设计到企业家,是一种跨越式的升级,请问你们将设计工作转换为设计公司或创业公司的初衷是什么?

  【周佚】:人总是从年轻慢慢成长起来的,我学的专业是设计行业,所以从事的工作很自然的扮演设计师的角色,所有的考虑和所有的思维方式都是从设计师把工作做好的角度考虑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和公司的成长,你会发现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设计师集群的行业模式,作为公司的商业模式或业务架构来讲不支撑,所以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不能从设计师的角度,作为管理一个设计公司、企业,必须从商业模式为公司发展的角度考虑。

  设计师集成或设计师产出的业务模式,作为一个企业来讲是不完整的,因为设计师所做的创新都是在垂直行业中的阶段性工作,比如一个产品从产生概念到有解决方案,通过设计手段把它呈现,一直制造、推向市场,这个过程由很多环节构成,各个环节的构成才能让一个产品从想法到商业化。由于设计师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构架的局限性,只能在某一个环节发挥作用。特别是当下,随着新的业务、市场的变化,新技术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变化,这五个环节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很难让设计师在某一个界定的当中完成工作,所谓创新也好,或者某一个垂直行业要把这件事情做成,必须从概念、制造、市场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

  综合来讲,一是我个人随着年龄、工作发展的角色变化,自然不自然的从设计师转变为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二是大的变化让我们不能单一以设计师的状态考虑目前的行业,内因、外因促成你思考如何从设计师的角度转变成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的角度考虑。

  【设计癖】:中国的市场发展不断成熟,也推动消费升级,更多企业和消费者也开始重视设计。指南创新更多是以消费者为核心进行产品创新,业务覆盖了很多领域,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指南创新当下在产品创新上所做的努力吗?

  【周佚】:我们公司以前是服务公司,有设计服务、咨询服务、策略咨询等等,但以卖服务为主。但产品或者某一个商业模式的成败,服务公司很难有决定权。因为我们跟一个企业合作时,因为各方对设计、对市场的认知,会让我们的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偏差。但作为乙方,对事情的影响力和决定权并不乐观,毕竟还有企业主、甲方考虑的因素。他们并不是从设计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对设计的应用和认知的专业度有偏差。这会造成我们希望设定的目标和初衷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流失,会让这个项目的成功率不高。

  做了二十几年的服务工作,越来越认识到要完整的让一个创新在所有流程环节中贯彻准确的话,必须掌握这件事的主导权和主控权,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你自己做。当然,自己做、自己创新的话,就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负责。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希望能把设计和创新的价值发挥得更准确、更完整。与此同时,我们又背负了更大的责任,就是不仅要把服务内容做好,还要担当服务结果的责任。

  你刚才提到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重视设计,我觉得是他们有发展的危机,期待可以用设计手段帮他们解决问题。但是有一个模糊区,就是这些企业对于怎么用设计在垂直商业各个环节当中价值最大化其实是有不认知、不准确的地方。

  【设计癖】:指南创新将在 8 月份推出一个全新的生活品牌「7」,可以提前透露一些品牌信息吗?

  【周佚】:原来我们是 to B,服务企业,现在直接面对消费者,我们选择做一个完全面对消费者的自主创新品牌「7」,「7」是创新产品集成品牌。

  「7」其实已经做了一年多,未来一两个月内会正式上市面对 C 端,产品类别以生活科技类产品为主,消费群体针对都市青年这一族群,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考虑,比如他会去运动,他会去咖啡店消费,周日会自己做一些菜等等,这种生活方式对于生活科技类的产品有特殊,我们针对都市青年人群做了一系列生活科技产品,包括有咖啡机类、阅读灯类、运动类产品,以后我们会锁定这一族群目标,不断扩展不同产品的 SKU,围绕都市年轻族群开发不同的产品。

  指南创新因为有了设计的价值,产品更贴近都市青年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手段,通过我们的优势创造产品的溢价能力,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功能满足,我们希望在功能的基础上满足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态度。

  做「7」也是从我们自身的能力出发的。刚刚上市的小米使用“平台+产品”的商业模式,瞄准以简洁设计为,看中产品性价比和功能性的特定消费群体,难以覆盖14亿人口。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容量,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创新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准了这个机会,市场上对于创新产品的渴望造成产品提供方的稀缺性,这是风口级商业机会。

  【设计癖】:这也是在助推消费升级,中国青年和所有的中国消费者不光是满足生活需要,又可以提高幸福感。

  【周佚】:当然,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品质的升级,从基础的满足衣食住行之外肯定还有更高追求,有了经济基础才有上层建筑,我们是在基本满足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往上层建筑过渡的过程,这是时代的变化,我理解消费不是升级,是一种性的变化,是跨越式、迭代式的飞跃,中国的发展都是跨越式、迭代式的。

  【设计癖】:周总,您作为 2018 年 iF 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评委。设计癖这段时间也专门去到红点颁现场,参观了红点从鲁尔区博物馆发源,到后来专门建立了红点博物馆。这一项界设计舞台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炙手可热,也看到很多中国设计获得大,您作为评委,能看到世界范围内的产品,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处在什么样的层次?

  【周佚】:我是学习设计的,从业 28 年了,这个阶段去看,其实设计所谓的圈不重要,你要定位清楚,所有设计都是为产品服务的,产品是为需求服务的。这样看设计的话,设计不是目的,设计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我们追溯iF的产生也是因为二战以后,当时「Made in Germany」是个笑话,意即粗制滥造。为了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在汉诺威举办工业博览会,工业博览会是用来展现制造业的能力的,办了几年之后设定了工业设计,鼓励制造企业应用设计手段,提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所以我们不要狭隘的看这个,好像设计圈的人自然不自然的以为中心,觉得全世界应该围着他转,这是最大的毛病。设计业首先是服务业,要服务于国内产业的主体,如果是制造业,你就服务于制造业这个主体,自己就是个配角,不是说舞台上配角不重要,一个完整的戏需要有配角,但不要把配角当做主角含,不要过于为中心。

  这是作为一个老设计人的劝解,你只有打破设计的圈,看到整个产业发展,看到商业模式,从概念到制造,到流通,到渠道,到市场,它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设计圈或设计业只能在整个商业环节当中扮演一个角色,甚至不是主要角色,定位要清楚。当然我并不是说设计业不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确是,都不能构成一个闭环,设计重要,但它不是主体。

  对于设计的态度也是这样,设计是为了推动主体,如果是制造业的话,就是应用设计手段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这是目标,国内无论什么设计都应该以此为目标,而不是得了一个就是大师了,这是不成熟的想法。要客观、现实的看待这个行业,然后才是鼓励大家怎么在产品中运用好设计这个手段做工作。

  【设计癖】:iF 和红点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我们去买一样产品,如果有这个标志在,对这个产品是有好感度的,这个对中国大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周佚】:起了一定的标杆作用,标杆的存在是对于产品好坏的评估,设计在这个产品当中的应用和完成度好不好,是从这个角度评估的,对于消费者来讲,这个产品获过 iF ,会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产品运用了好的设计手段,但消费者不是冲着设计购买这个产品,是冲着这个产品的功能选择这个产品的,不能本末倒置。

  【周佚】: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很快会过去,因为毕竟整个行业相对年轻,这种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可以理解,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你不强,所以需要别人来认定,如果你真正做强的话,与不本身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周佚】:这也不是特别的看法,因为红点不是为中国设计的,红点是二战以后为了推动本国制造业的发展设定的,它不是为中国的设计圈或设计业做这个的,至于你对它是什么态度,这是你自己的事情,红点本身一直存在。

  【周佚】:iF、红点都是 65 年的历史,一个项要做好,首先是公信力要做好,对设计的理解和标准要非常成熟,还要通过很长时间去验证,中国往往做了几年时间就觉得自己天下第一了,又不注重标杆和标准度的建立,公信力缺失,当然很难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设计癖】:说到项,设计癖近几年也在做 YD 比赛项,针对年轻毕业生,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年轻设计师更好地从学校到社会做一个过渡。请周总给我们提一些指导意见

  【周佚】:这一类项不要跟iF和红点做比较,因为他们是评估产品设计的应用结果,以设计的成熟度来衡量,不可能要求青年设计师在产品完成度、成熟度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你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崭露头角,表现自己的优秀,设计师的想法更有未来性,更代表未来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不是从成熟度的角度去看,更多是他的思考能力,完成设计的流程和过程,出发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设计、评估方法和流程、目标要重新设计,不要借用iF或红点的模式,因为没有可比性。

  【周佚】:你的目的是很清楚的,比如你的目的是为了青年人展示他的创新想法,我们回到这个题目,倒回去思考,最有效的为年轻人提供平台的方法是什么,根据这个目标再来设计流程和程序,我一下子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来,但你必须跟iF或红点的差异性很明显,它是为了推动制造业对设计的运用,评估设计在产品落地过程中的成熟度,你的目的是为青年设计师提供展示的舞台,无论是从励机制、方法还是流程上都要再思考,至于什么样的方法和程序,我也要花时间想,就像一个设计题目一样,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方式才最有效,真正做好还是要下功夫。

  【设计癖】:我们做 YD 比赛时也接触了中国很多设计类高校,明显感受到不同设计高校的教育态度和设计类学生展示出来的素养是不一样的,我看到您曾于 1997-2001 年在同济大学任教,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及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所以想跟您聊一下中国当代的设计教育问题。在您多年的从业和教育生涯中,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一个怎么样的水平?

  【周佚】:中国设计教育是很大的问题,当然这不是单独的中国设计教育的问题,中国教育的整体状态都有些问题。设计是一个手段,是一个思维方式,是一个工具,这种思维方式、工具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变化不断变化,我一直认为大学是再学习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有没有快速适应新思维的变化,运用设计逻辑自己去组合。设计学是实践学科,高校的老师从来不实践,他怎么督导实践性学科?我们的学校都是封闭式的,我们公司接触到很多海外的学校,他们的方法是一个学期结束后实习2-3个月,然后再接着是一个学期,把学习周期拉得很长,不断跟社会实践接触,这是很明显的差异。

  国内学生跟国外学生还有一个差异,就是思考能力,我们的学生是努力做对的事情,怎么画得好,什么是对的逻辑,缺少思考能力,国外的学生明显在这方面有优势。

  还有一个是责任心,这些问题不是设计教育能解决的,站在学生应用的单位来讲,年轻人的责任心不够。作为一个设计师,设置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你是协调人员,要对设计结果负责,现在国内的教育体系更多是表现的训练,动不动就是大咖大师,其实是不是大咖不重要,你要对这个产品的结果负责。

  中国设计教育要真正静下心来重新思考,重新再造,不能培养一些数量很大,为找工作而不得已从事设计学科,学习一些基本设计技能,跟未来的产业创新、消费升级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会距离越来越远。

  【周佚】:我们有海外设计师,有海归设计师,还有本土设计师,各有优劣势,我们公司有四个业务板块,四个业务板块对于专业背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策略端更需要贴近中国的消费群体,本地人或本土人对于消费者的认知比较准确,也比较容易跟消费群体沟通。在策略方上,海归人员比较强。在设计创新和设计创意上,或者设计形式感、设计层面,海外设计师比较有优势。跟制造业的合作,比如说工程、产业化服务,本土设计师比海外设计师强很多。中国的设计要达到一定水准,还是要从人才运用上讲,不能局限于单一人群,要跨专业、跨文化背景、跨不同视野,综合运用,上海是比较好的优势,上海是一个比较全球化的城市,可以获得来自于全球不同区域、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才,这是他的优势。

  【设计癖】:王受之说「中国当下的设计教育就是游泳池里面放的盐,寡然无味」,意思就是说中国当下设计院校泛滥,大批扩招,设计专业的老师数量不多,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是设计师,更多时候只是懂一些设计,但正是这样一批学生放到设计领域,造成的后果很不乐观。

  【周佚】:中国设计教育的问题比较多,但有一个比较好的事情是设计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设计的、设计的能力、设计的经验、设计的体验都不是在学校里可以学得到的。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在上海是很有名的平面设计师,凯悦集团所有平面都是他操作的,他从来没读过设计学科的书,他是的华人,在不同的大师工作室实习、打工,一过来。设计本身没有学校的界线,而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哪怕你从事这个行业三十年,还是取决于你的学习能力,你的设计能力跟学习能力是挂钩的。

  学习设计没有止境,你要学习,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不要指望学校就能完成设计学业。国内设计学校的不是很高,令人失望,但也不用太悲观,因为本身在学校就不能完成设计学业。

  【设计癖】:我们了解到学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两种,有一些是高考艺术生,还有一些跟其他学生一样,学数学、物理,这两种途径去到设计专业,这两种来源的学生之间有没有一些差异?

  【周佚】:有差异。我是工科出身学设计行业的,我认为设计行业很宽泛,有商业设计、平面设计、UIA,一直到工业设计,平面、商业设计,艺术类出身更多,偏工业设计要有很好的工科基础,从事产品设计,技术性和工业性比较强,如果没有很好的工科基础,长远来看有局限性。一般来讲,平面、要求技术基础能力强一点,产品类、工业设计类,要求工科知识强一些。

  【设计癖】:您任教时,有没有学校问您要不要去外面实习,怎么样从学校到行业很好的过渡?有的学生继续考研究生,还有的去国外设计院校继续深造的,我觉得无论在国内就职还是去到国外的设计院都需要过渡。

  【周佚】:我非常不从本科直接读研究生,设计是实践性学科,说句实在话,这个行业是打出来的,你不一打过来,设计能力无法提高。经过不断的实践,最后再回到学校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方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一定要通过无数实践项目和锻炼,才能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上去,本科到硕士的方式还是传统的思维,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但我国觉得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看能力,而不是看学历。

  大四刚毕业产品设计够说句,想搞设计得先有钱,温饱都没决谈什么设计,并且搞设计的刚入行薪资还不够租房子!!!梦见躲藏

  

关键词:设计癖1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