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杨超,中国知名青年设计师,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设计学在读博士,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D)会员,美国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ADC)会员,波兰奥斯维辛政治海报双年展评委(首个华人评委)、2015、2016、2017意大利ADesignAward设计大奖评委。曾获德国DAAD艺术家奖学金、德国红点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Award设计大奖金奖、美国洛杉矶IDA国际设计奖金奖等国际国内各类大奖120余件。然而,更引人瞩目的是他一直致力于国际化设计的理念,近日,笔者有幸对其进行专访,就国际国内设计教育理念、国际设计热点、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东西方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获得德国红点奖颁奖典礼
1.谈谈您的求学经历,尤其是海外留学经历吧?
杨超:2007在北京联合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北京工业大学获得研究生硕士学位。2012年我向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BraunschweigUniversityofArt提交了我的设计作品和资料,申请访问学者,随后申请获得成功,学校给我发了录取通知书,德国学校教授KlausPaul和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为我写了推荐信,推荐我申请DAAD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奖学金赴德国学习,该奖学金由德国政府出资。奖学金的申请阶段也很漫长,最终申请获得成功。
获得奖学金后,我在德国学习了近一年半时间。这期间,在专业上我得到了布伦瑞克美术学院KlausPaul、UlrikeStoltz教授,以及奥芬巴赫设计学院KlausHesse教授的指导。留德设计求学让我对“什么是设计”有了新的思考,同时,我也开始思考一个命题: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国元素如何能以当代设计的语言和手法来进行“翻译”,让西方人能够理解并认同和接受我们的文化。在德国,我进行过两场设计演讲,一场在布伦瑞克美术学院,另一场是在哈勒-维腾贝格马丁路德大学(Martin-Luther-Universit?tHalle-Wittenberg)DAAD的学术研讨会上。在演讲中,我讲解了自己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很多都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两次演讲所取得的效果都很好,大家讨论都很积极,尤其是DAAD学术研讨会上的那一场,非常成功,后来我收到DAAD寄给我的感谢信。通过两次演讲,我发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而我的设计恰是将中国文化进行“翻译”,以使他们能够看得懂,并产生兴趣。这更加坚定了我做一个国际化设计师的目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MarjaSeliger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是品牌形象设计和城市户外广告。我把设计作品发给她看,她很感兴趣,在她看来,我的这些设计实践经验非常难得。于是,她建议我申请阿尔托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并赴芬兰进行设计研究。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是北欧最高设计学府,这对我来说正是一个很好提高的机会。2015年暑假,我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阿尔托大学进行了中国品牌在赫尔辛基的现状研究,研究工作是在Marja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的,我们交流得很愉快。研究工作结束后,教授希望我能够继续申请以博士生的身份留在阿尔托大学,对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于是,我又成为了阿尔托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获得意大利A设计大奖金奖
2.您曾经在国内接受设计教育,然后出国留学,又回到国内从事设计教育,您觉得国外的设计教育同中国的设计教育有什么异同?
杨超:中国的设计教育和欧洲有着较大的区别,宏观的观点不谈,我想谈点儿具体的。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来看,中国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堂上期待老师能够灌输给他们知识,所以大多是等着老师来讲授,然而我们有些设计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例如老师上标志设计课、上VI设计课程,他们自己都没有为企业做过标志和VI的设计,没谈过客户,没有设计经验,只能重复的讲着上一年的书本知识,更谈不上把国际一线的设计知识教给学生。而欧洲恰恰相反,第一天的课堂上老师几乎不讲概念知识,学生也很积极,每个学生都会表达“我想做什么”“打算怎么做”,并与老师、同学们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欧洲的设计院校要求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把自己做过的设计案例调出来讲解分析。有时候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来自于企业的设计项目。在欧洲的设计院校,老师如果没有设计实践经验的话,那么不会有学生选他的课,可以想象后果将会是什么样。
当然,国内也有些艺术院校做的很好,将设计教学与产业相结合,学生从中得到实际锻炼,产业发展也得到提升。
我本人也是一名大学老师,近几年我都在努力的做到三点:(1)自己是一名设计师,不断通过设计项目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同时带着学生参与到设计项目中去。(2)关注国际一线设计发展趋势,做国际前沿的设计研究,将这些一线的设计信息传递给学生们。组织学生们参加国内、国际的设计大赛,同时自己也参加国际设计大赛,并担任许多国内、国际大赛评委。(3)将一流的设计师、设计院校和设计资源引进我所在的学校,以此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设计氛围。
杨超应邀担任波兰奥斯维辛政治海报双年展评委(首个华人评委)
3.谈谈您现在的创作情况吧?最近有什么特别关心的热点或创作方向吗?
杨超:做设计这么多年,其实自己一直都在探索“什么是设计”“如何做好设计”“如何去做更多有实际价值的设计”等问题。近两年,我的创作方向开始专注于品牌形象的国际化设计。在这些设计中,我注重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当中,并以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法来表达,这其实是一种“翻译”,让更多不懂中国文化的人能够理解中国的文化,从而接受我们的品牌或产品及其理念。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国元素不光是视觉上的元素,它还包括中国人的思想理念,对天地人和的认识等。
也许是因为我把中国元素的设计做的还不错,所以在今年,有个来自意大利本土的品牌YIPPIER找到我为其做品牌形象更新设计。整个设计的过程是通过邮件来交流的,最终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这个设计项目,对方也非常满意我们的设计方案,更新后的新形象将于近期开始应用。
同时,我也非常注重将文化和艺术的东西运用在商业设计项目当中。最近在做的一家上海的陶瓷文化主题餐厅,里面就运用了我的一些艺术和设计作品,现在看来效果很好,今后有机会陆续向大家分享。
杨超应邀访问克拉科夫马泰依科美术学院
4.您有很多作品都有浓厚的中国风,你是怎么看待东方与西方不同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的?
杨超:是的,在我的很多设计作品当中都有明显的中国元素,然而,它们不光只是中国元素,它们还有国际化的设计表达成分。我多次把自己的设计作品给西方人看,他们都会产生兴趣。
东西方由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审美法则,但东西方审美却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我的博士设计研究里面,有一部分研究工作就是寻找东西方审美共存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上的应用,这能够帮助我们的设计作品实现既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又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试想,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为一个打算走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做视觉传达设计,那么这个品牌是不是既传达了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能够更加容易的被西方消费者接受呢?
杨超与德国著名设计大师、奥芬巴赫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院长-Klaus-Hesse教授
5.能向我们介绍您的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或者心得吗?
杨超:我想介绍一下我的书籍设计《ChinaSays》,这本书获得了第9届美国洛杉矶IDA(InternationalDesignAward)国际设计奖金奖、意大利A设计大奖铜奖、全国设计大师奖金奖。
这是2014年我留德学习期间,在布伦瑞克美术学院BraunschweigUniversityofArt完成的。我大约花了两个月时间来制作,它历经了学校的木工工坊、丝网印刷工坊、金属工坊、书籍装帧工坊四个地方最终得以完成。书的设计和制作当时得到了KlausPaul教授和UlrikeStoltz的指导,同时也得到了几个工坊师傅们的帮助。记得当时在丝网印刷工坊印制木头书套的时候,我正好去牙科诊所拔了智齿,手术缝了5针,医生叮嘱我不能工作。第二天出现发烧和头晕,饭也不能吃,话也不能说,头晃动一下都感觉到痛。当时这本书的制作对我来说吸引力太大了,我也沉浸于在木头上进行丝网印刷,十分有趣。也是出于想尽早把这本书做出来,所以我没有顾及身体的不舒服,上午休息了一会儿,下午就赶紧去丝网印刷工坊工作。那段时间几乎顾不得吃饭和睡觉,也没有周末,最后把这本书做出来了,它就像是一件可以展示的艺术品,当然,这本书更精彩的地方是它的阅读功能,里面收集了我的设计工作室近9年的陶瓷主题图形设计。
这本书在制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满意的纸张页面和带有图形文字印刷在上面的木头板,后来我将它们都收集到一起,做了两个封条封存起来,于是这本“废书”成了整件作品《ChinaSays》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展览的时候,将这本封条贴住的“废书”与成品的“好书”放到一起展出,这让大家都觉得非常有意思。
这本书参加了学校的展览,并且我做了关于这本书的专题演讲,书籍的内容和设计得到了教授和学校同学们的高度评价,展览和演讲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院教授KlausPaul这样评价这本书:
Myprofessionaljudgementisbasedontheresearch-based,conceptual,artisticandcreativeabilitieswhichMr.YangChaomostdefinitelyshowedbythetimehecompletedhisseminarsinthe2014summersemesterattheBraunschweigUniversityofArt.Thisscholarship-holdingstudentembarkeduponhisproject“Chinasays”whichdealswiththehistoricalandculturaldevelopmentofceramicsinChina.HeresearchedtheoriginsinhistoricaldocumentsandturnedhisfocustoJingdezhen,oneofthemostprominentcentresforthistrade.Throughtheuseoftexts,quotations,characters,diagramsandillustration,hedevelopedafascinatingbookthatportraysthehistoricdevelopment,aswellasthecontemporaryaspectsandworks.Throughco-operativeinteractionwiththestaffmembersintheuniversityworkshops(woodwork,metalwork,screen-printing,book-binding,photography),hewasabletosuccessfullyrealisehisbook,“Chinasays”。Thebookiscontent-wiseextremelyintricatelydesigned,verywellconstructedand,initscontemporaryformandappearance,clearlysurpassesotherpublicationsrelatingtothetopic.Itisabooktoberead(English/Chinese),exhibitedandbrowsedthrough;italsoservesasacharming,individualAsianornament(woodencase)。Boththesubjectmatterandtheprojectdescriptionclearlyillustratethehighstandardsstipulatedintheprojectinrespectofconceptualandartisticability,organisationandtheindividual’sresponsibility.
杨超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博导-Marja教授
6.您那么多获奖作品中,您最喜欢或比较喜欢哪件或哪几件?为什么?
杨超:每件作品,只要是我对外发布的,都是我所喜欢的。一方面这些作品是我花时间和精力去创作的,都是倾注了情感的作品。另一方面,它们代表了我的审美。当然,时代在发展,设计的更新速度很快,以前我的一些作品可能会过时,作为设计师的我不得不客观面对。因此,我不断提醒自己,坚持创新、创作,争取让自己走在设计的前沿。
7.说说对您影响比较大的设计师或艺术家?他们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
杨超:中国设计师靳埭强和陈幼坚两位前辈对我的影响很大。靳埭强先生的设计实践和很多理论书籍我都看过,对我启发很大。而陈幼坚先生则是我作为年轻一代设计师的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其实是一个设计明星,很让我羡慕。导演李安、企业家登山者王石身上的精神也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杨超获得德国DAAD艺术家奖学金留德期间与布伦瑞克美术学院Klaus-Paul教授设计交流
8.很多设计师都愿意参与国际性海报展览,对此您有什么诀窍或心得吗?
杨超:是的,很多中国的设计师都愿意参与国际性的海报设计大赛,每次海报展都有中国设计师获奖,有些设计师一件海报作品可以拿好几个大赛奖,其中很多新锐设计师都做的比我好,这让我佩服。
当然,我不太赞同设计师为大赛专门设计作品,这样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很大。毕竟我们应该了解设计的实用性,一件海报设计并不应该只是为大赛或者展览而存在的。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用来广而告之、传递信息或者美化环境的。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身边其实有太多工作是设计师可以做的,如果你的设计能为环境改善一点点儿,或者为企业解决一个问题,那一定比在国际竞赛当中获得大奖来的更有意义。
我自己也会偶尔参加设计大赛,有时候能得到一些大奖,不过这些参赛作品大多数都是源自实际的设计项目。
我担任过一些国际、国内设计竞赛的评委,如世界著名政治海报展的波兰奥斯维辛政治海报展、意大利A设计大奖、中国元素国际创意设计大赛等,根据经验,海报设计作品要想拿到大奖,在视觉表现上(工艺、技术)一定足够个性、足够新颖。
9.景德镇对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杨超:景德镇这个城市看上去破破旧旧的,但当你仔细去观察和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这很吸引我,我相信在中国像景德镇这样的城市一定非常多。
自2007年开始,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任教,到2016年6月,一待就是9年,我已经跟这座城市有了非常深的感情。这9年时间,我创作了很多海报、图形、标志、书籍、陶瓷作品等,这些作品都是以陶瓷文化为背景。所以我要感激这座城市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和发挥的舞台。在景德镇的9年时间,我把陶瓷文化设计这个题材越做越深,正因为有景德镇作为背景,所以才有今天能逐渐走向国际设计的舞台的我。我也要感激一些人在我设计起步阶段给过我重要的机会和指引,他们是我一生应该感恩的人。
2016年6月,我与学校的服务期届满,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学校,离开景德镇,很舍不得离开!今后可能会到其他城市发展,然而我依然会关注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不断地寻找它与自己作品的契合点。
杨超在德国DAAD学术研讨会上举行讲座
10.您对中国当下的设计有什么评价?
杨超: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频繁,中国产品和品牌也逐渐走向世界。整个国家都开始关注生活品质、注重设计。我们的设计正处在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尽管这个阶段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设计的原创性等,但总体的趋势是好的。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有民族文化、民族设计的自信心。
11.您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定义或评价
杨超:我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做一个国际化的设计师。所以我不断地在关注中国元素,同时我又在关注当下国际设计和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
总结这么多年的设计经历和体会,我感到做设计是很辛苦的事情。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设计上有很多天赋的人,做到今天,完全靠辛苦付出和执著信念。也许是因为我的运气还好,处处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提携,所以我才能够有今天这样的一点儿小小的成绩。辛苦的同时,我也感到设计的人生是快乐的,所以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