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平面设计> 文章内容

99年前 汕头人就热衷泡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1-1-3 19:55:0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921年3月29日,汕头市商业街尾一座民房楼下,一场挂牌仪式正在举行。汕头市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在99年前的这一天宣布成立。它就是现在汕头市图书馆的前身。

  这个月,汕头设立市政局。汕头埠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因市政局的设计有了新的变化,与澄海县的管理方式也日渐相远,为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埋下伏笔。不过,汕头埠内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早在距此一年多前已开始了。

  八年(1919),在汕头埠建立潮梅各属公立通俗图书馆的计划被提出。时任潮梅镇守张柏芝养小鬼使刘志陆指出,“图书馆关系社会教育,实为地方最要之公益,举办又不容稍缓。”他要求潮梅地区军事防务经费征收代理承包商、和益公司张少初等承包商共同缴纳150元毫洋作为筹建经费。

  同期,汕头商埠厅着手为通俗图书馆选址,初步选定外马延平门左侧一块十六丈(位于现在的外马与升平交界处,面积约177平方米)的土地,并迅速完成了商户的迁出工作。不过,由于早期汕头地方更替频繁,政策多变,到1921年3月,汕头市立通俗图书馆正式成立的时候,地址迁到直线多米外的商业街尾。

  “通俗图书馆”这个名词如今很陌生,但在初期,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热词”。1915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图书馆法规,就叫《通俗图书馆章程》。法规第1条:“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之阅览。”法规还通俗图书馆面对免费。在立法保障的推广下,各地通俗图书馆蓬勃发展。法规颁布的第二年,全国已经有公立、私立通俗图书馆总计237个,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全省每日进馆读者超过1000人。到通俗图书馆去,成为一股潮流。

  汕头作为开埠口岸,城市文化交融。初年的民谣唱道:“年年奇,剪掉辫,解脚缠,老翁上,老婆念“阿弥”,兄读孔子正,弟读ABC。”以来,汕头经济增长,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20年,汕头有小学(不含私塾)59所,中学7所。这种文明、求知求新的社会氛围与现代图书馆思想同声相应,为通俗图书馆的建立铺垫好基础。

  汕头市立通俗图书馆初期,设阅览坐席30至40个,月度经费约207元,馆藏图书数千册。按照法规,这些图书都是通俗图书,包括科学浅说、小说戏曲、录、通俗新闻、图书标本、现行章程及文告等等,内容浅显易懂,时效性强,知识门槛要求低,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好工具。

  市立通俗图书馆开馆五年,馆藏达到万余册。图书可以免费阅览,也可以借出。馆址迁到外马,馆舍得到改善。服务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阅读。

  同年,汕头市立通俗图书馆更名为“汕头市立图书馆”。这意味着图书馆的馆藏不仅仅是通俗读物,而将涵盖更多内容、更高层次了。1931年,汕头市长黄子信致函广东省属各县,征求各县县志入藏汕头市立图书馆,以咨参考研究者。

  《汕头市立图书馆阅览章程》一共有13条,内容涉及开馆时间(每天8小时,周一闭馆),阅读秩序(譬如,阅览时不得高声朗诵与谈笑;图书阅览完毕要交还管理员,不能随意放置在桌面就走;有传染病、酗酒者不得阅览;不遵守阅览规则的人会被管理员,等等);图书(手不洁者需使用图书馆提供的盥具洗手后才能接触图书)。

  其中,最能代表图书馆管理技术发展的是章程的第1条:“阅书人欲阅某种图书,需先查目录,暨在阅书证上填写姓名、职业、书名及其号数,然后向管理员索阅。”这说明图书馆已经编制了书目索引,读者按号找书,和今天一样。

  1930年起,阅报读者激增,人数超过阅书读者。市立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中央日报》《新报》《申报》《福尔摩斯》《晶报》《大公报》《广州日报》《越华报》《循环报》《超然报》《新中日报》和本市各类。市民通过,获取国内外时局新闻、本地生活资讯与各地招生考学信息等,进一步拉近与图书馆的距离。

  1932年,汕头市提出要在中山公园筹建一座“中山纪念图书馆”,简称“中山图书馆”,扩充原来市立图书馆的馆舍、馆藏、设备,满足市民与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与文化需求。馆址选在中山公园内,清幽,远离车马喧嚣,更适宜潜心阅读,以孙中山的与读书成绩勉励求知治学。

  规划中的中山图书馆附设有学校展览室、古物保管室、潮文献室等部室,拟组织学术会,聘请社会学者到馆。可惜,因市长换届与经费问题,筹建中山图书馆的计划未能实现。

  虽然“公园中的图书馆”未能实现,不过,的汕头市民仍然能体验到较为多元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99年前,市民可以在通俗图书馆阅读通俗读物。90年前,市民可以在市立图书馆研究教哲学,或者学习外国语言。此外,还能利用5000册古籍学术资源;受到约2000至3000册进步书刊的启蒙与陶冶,包括鲁迅、巴金、沈志远、邹韬奋、张仲实等进步作家的著作。小朋友也有属于他们的儿童刊物。

  欲知者,会及早到阅报室“霸位”。抗战爆发前夕,这里每个时段都是满座,去晚了只能站着读报;闭馆了,很多人还不愿离开。抗战爆发后,图书馆开辟了“战时书刊阅览室”,读者主要是进步青年。他们地阅读这些书刊,从中受到和鼓舞。

  1939年,汕头沦陷前夕,敌机轰炸造成市立图书馆馆舍部分震塌,图书馆将文献等转移后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汕头市立图书馆复办。1946年,迁至外马原日本小学旧址。

  复办后的图书馆努力恢复藏书量,延长时间。市民在节假日也能进馆借阅书刊。平时,参加读者活动,有展览、摄影展览等各类展览。这些展览资源共享,图书馆从外地洽借来展,也将本馆的馆藏借出展览,促进文化交流。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升级了。学生从这里获取京、沪、港、穗各地职业学校及专科以上院校的招生简章,全国各类考试的应考须知。查找专业资料的读者可以使用参考咨询服务,譬如,电灯公司的员工能够在馆员的协助下查找到金融物价资料。

  1946年,原设于正始中学内的汕头市立教育馆迁至图书馆楼下,附设于图书馆中。教育馆的职能是举办各种社会教育事业。市民可以到图书馆报名参加培训班,有国语讲习班、初级夜班、高级夜班、失学妇女补习班满足不同学习需求;还可以参加,有、巡回、播音通俗,相当于现在的各种“大讲堂”。

  教育馆举办了许多老少咸宜的群众性展览与游艺活动,譬如图片展、书画展、音乐晚会、全市象棋比赛、儿童节儿童健康比赛、夏令卫生运动等。此外还设有问字处、处、儿童乐园、职业介绍所、就学处等辅助机构,提供的服务可谓包罗万象。当年的汕头市民,已经在公共图书馆中体验了“城市第三空间”。 (陈斯楷)